We won't send you spam.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不要想太多」如何阻礙親子溝通

    116691 0

    「我也試著跟爸媽說,但他回我『你不要想太多』,我不喜歡他這樣回,所以後來就找朋友講,至少他們會挺我……」

    在國中的輔導工作常常聽到孩子們不再和家人傾訴,而細問之後得到的答案常常藏著孩子的失望。跨過了說出口的「門檻」,像是擔心被罵、不確定對方會怎麼想,而「不要想太多」成為了一道高牆,阻擋孩子的心。

    「我也不知道怎麼幫他,其實我也很擔心回應不好會激怒他,我沒有那個意思,但我真的不知道怎麼辦……」

    於此同時,父母也是無力的。面對孩子內在的混亂,我們也會感覺到慌亂,不知道怎麼做、感覺要回應,而焦慮佔據了思考空間,最後只剩下「不要想太多」,和後悔與自責。

    被推著長大的人:「不要想太多」背後

    與其咎責,不如理解

    兒時的我也常常因為父母的回應而受傷,好似「不要想太多」的意思是「只要我不想,就不會苦惱;現在的困擾是因為我想太多,是我的責任」,因此感受到被指責。但長大之後,我才意識到「不要想太多」其實是「看到孩子痛苦我卻沒辦法解決」的無力,因此也選擇「嘗試理解」父母在當下的心理困境:

    1. 缺乏溝通模式:根據 Thastum 等人(2008)的研究,許多家長表示,面對要怎麼開始敏感的談話以及要說多少的不確定性,會產生很大的焦慮。事實上,在父母的成長過程裡,可能也沒有經驗過討論負向事件的歷程。
    2. 激發程度提升:父母在當下可能會感到焦躁不安,而這種情緒激動會增加憤怒的表達(Gavita等人,2011Del Vecchio等人,2017)。特別是如果父母的童年時期經歷逆境經驗,面對高張的情緒會更加警覺。
    3. 目標的不同:Aliabadi 等人(2014)指出,父母經常優先考慮安全、遵從或結束當下的負面情緒,即使簡短的指令可能阻礙思考,也可能因此被優先選擇。

    孩子心裡的「不要想太多」

    孩子們可能把「不要想太多」解讀成爸媽的忽視,或是「他們好像不在乎我的感覺」,反而增加痛苦,孩子也可能傾向於不再表達,或是只說爸媽「願意聽」的事情。

    研究顯示,當孩子感到受限時(有些事我不能說),情感揭露會變得有限。隨著時間推移,孩子的情緒調節能力較差,且容易有更多的問題,像是打鬧、辱罵等「對外」的,以及自卑、自我價值低落等「向內」的。

    1. 感覺到不被聽見:被忽視的感受,好像告訴孩子「要關閉情感」,隱含的是「情緒或想法不被接受」,降低信任感和揭露的意願。
    2. 逃避策略:青少年可能會開始隱藏、說謊或逃避,長期下來可能有更大的怒氣、行為問題。

    我們能怎麼做?怎麼讓溝通更好?

    根據 Zhao(2010),我們可以透過角色扮演、心理教育的介入,幫助父母承接孩子的情緒。而我們可以練習,孩子在說自己的情緒時,也試著辨識情緒與命名情緒,「當孩子跟我說他好挫折時,我感覺到自己胸口悶悶的,覺得自己沒辦法幫孩子解決問題,好無力」。

    從感受身體、情緒與想法,練習與情緒共處。

    參考資料

    Aliabadi, F., Kamali, M., Borimnejad, L., Rassafiani, M., Rasti, M., Shafaroodi, N., Rafii, F., & Askari Kachoosangi, R. (2014). Parental self-support: A study of parents’ confront strategy when giving birth to premature infants. Medical journal of the Islamic Republic of Iran28, 82.

    Del Vecchio, T., Jablonka, O., DiGiuseppe, R. et al. Psychometric Evaluation of the Parent Anger Scale. J Child Fam Stud 26, 3013–3025 (2017). https://doi.org/10.1007/s10826-017-0824-3

    Gavita, O. A., David, D., DiGiuseppe, R., & DelVecchio, T. (2011). The Development and Initial Validation of the Parent Anger Scale. Procedia –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30, 505-511. https://doi.org/https://doi.org/10.1016/j.sbspro.2011.10.099

    Thastum M, Johansen MB, Gubba L, Olesen LB, Romer G. Coping, Social Relations, and Communication: A Qualitative Exploratory Study of Children of Parents with Cancer. Clinical Child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 2008;13(1):123-138. doi:10.1177/1359104507086345

    Zhao, C., Wang, F., Zhou, X. et al. Impact of parental migration on psychosocial well-being of children left behind: a qualitative study in rural China. Int J Equity Health 17, 80 (2018). https://doi.org/10.1186/s12939-018-0795-z

    Zhou, Q., Main, A., & Wang, Y. (2010). The relations of temperamental effortful control and anger/frustration to Chinese children’s academic achievement and social adjustment: A longitudinal study.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102(1), 180–196. https://doi.org/10.1037/a0015908

    工作區域 1@3x 100 Hsin Yu Lin
    童心圓 TONEgether

    我們用故事與陪伴,成為孩子情緒學習的旅伴
    親子共學·學校入班·情緒教育

    文章: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