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入
- 註冊
我們需要「獨處」嗎?

我們每天應該都會有一段「只有自己的時間」,或許會因身處不同的人生階段,能有自己時間的長短會不同,無論如何,你都會如何度過這些時間呢?
我也不是一開始就懂得如何「獨處」,但隨著人生經歷的不同階段,才慢慢發現「獨處」的美好。有趣的是,原來學會「獨處」,也能對人際或親密關係帶來不同的影響與幫助~
小時的故事
記得還在上幼稚園時,莫名的不喜歡被陌生人盯著看,會對別人的眼神與視線很敏感(即使他人不是真的在看我,只要我覺得有被他人的視線掃到,就會覺得很不舒服)。
記得爸媽最常說起有次帶我去看醫生,醫生要先確認身體狀況,但當時的我一感受到醫生的視線,就立刻大喊著要大家都出去,希望每個人都從我的視線中消失(我上輩子可能是個喜歡獨自隱居深山的人吧)!實在替我的爸媽捏把冷汗~
還好隨著進入小學,這種特別的敏感反應逐漸消失,也能和他人建立連結與互動。不過,我仍然深刻的記得,小時的這種特別不舒服的感受。
運用獨處恢復能量
只要有人際互動,就有情感或能量的交流,也有來自他人的眼光與看法,或他人意識的干涉與影響;在人際關係中,有時也需要懂得應對進退或自我約束,以符合人際間的禮儀與社會的規範。
對我來說,長時間與他人互動,或多或少都會在無形中消耗內在的能量,不過這並不代表我不愛與人交流,而是我更需要在人際互動及獨處間找到平衡。
或許小時的我,受不了來自外界的干擾與刺激,所以只以本能的反應,希望大家能離我遠一點。不過長大後,我想可以用「獨處」的方式,來收回自己的能量。

關於獨處能力
我不是本來就懂得如何「獨處」,而是到外縣市工作後,才慢慢開始學會這件事…
一開始的生活,讓我感到孤單與不適應,不過當時心底一直知道(也這樣告訴自己),總有一天我能適應得很好。後來漸漸發現獨立生活的好處,培養起「獨處」的能力,也如我所想的能開始享受這些安靜又自由的日子。
一直到現在,仍時常懷念起那段能長時間與自己相處的時光~
現在的我,也會以不同的方式,為自己創造獨處的空間,幫自己再次充滿電~
自由
「獨處」對我來說是實質上也是心智上的自由,能讓我有喘息的機會,暫時遠離外界的刺激,讓內心回歸平靜與放鬆。
每個人對獨處的感受都不完全相同,需要獨處的時間長短也不一樣,只要能在這段時間有意識的與自己同在,記得給予自己陪伴與支持,我想就能找到「獨處」帶來的正面影響。
而根據國內外學者的研究,獨處還能帶來什麼益處呢?

獨處的好處
情緒調節:
國外心理學家Winnicott(1958)認為,獨處為情感成熟的指標;成熟的人能運用獨處來緩和壓力所帶來的焦慮,使情緒恢復平靜與穩定。許多學者也認為,獨處能幫助覺察與消化情緒緒,提升整體身心健康。
促進自我了解:
獨處時,能有機會檢視自己的壓力與生活狀態,將關注焦點轉向內在,發現深層的想法與感受,能更了解與認識自己。
心靈的自由與創造力:
獨處帶來的自由感,有助於想像力與創造力的發揮。我認為獨處時能為心裡騰出一個彈性的空間,給予靈感出現的機會,有助於創意的產生。
當自己的最佳伴侶:
當我們懂得給予自己陪伴、接納與支持,自在的與自己相處,先懂得愛自己,才能知道如何給予愛,並與他人建立健康的關係。
物極必反
不過,任何事都不宜太過極端。如果是因社交焦慮,或受到自身的恐懼及憂鬱影響,將自己長時間的封閉及壓抑,甚至出現人際退縮的情形,則要特別留意;另一方面,如果是害怕寂寞,刻意避免自己落單,而緊抓著某些關係不放,也容易讓關係失衡。
健康的獨處是給予有品質的自我陪伴或照顧,讓我們保有自我,找到自我認同(不全部由他人的反應或看法來決定我們的價值),如此反而才能與他人真誠的相處,建立深層的關係,找到獨處與親密的平衡。
「如果害怕孤獨感而放棄靠自我認同自己,轉而依賴他人的回饋活著,就表示放棄自由,任由他人規劃自己的生命,失去自我,故我們需要面對自己的孤獨,才得以找回自我認同。」-出自《諮商與心理治療》Gerald Corey(2001)
獨處日常
一個人的獨處活動可以是看書、聽音樂、繪畫與運動等,如果不擅長獨處而想要嘗試,不妨從有興趣的活動開始,或利用每天的空閒時間,有意識的回到自己的心,不帶任何評價的觀察自己的任何感受與想法。
找到適合自己目前這階段的獨處方法,只能由你於日常生活中為自己嘗試。
祝福大家,都能找到內心的平靜與快樂~

參考文獻
-Gerald Corey 著(2001)。余振民、黃淑清、彭瑞祥、趙祥和、蔡藝華、鄭玄藏(譯)(2007)。諮商與心理治療。雙葉出版
-劉碧雲(2018)。獨處能力、人際親密能力與幸福感之關係:以未婚單身女性為例。東華大學臨床與諮商心理學系碩士論文
-吳秉臻(2023)。情緒調節在大學生的父母依附與獨處之中介效果研究。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
-林志哲、蔡素妙(2020)。中年者獨處時間、孤獨動機與心理幸福感之關係研究。《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報》52期(2020/12)
-顏亭如(2015)。高獨處能力大學生獨處經驗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心理輔導學系碩士論文
-Netta Weinstein1, Thuy-vy Nguyen & Heather Hansen1(2021) .What Time Alone Offers Narratives of Solitude From Adolescence to Older Adulthood.Frontiers in Psychology, Volume 12.https://doi.org/10.3389/fpsyg.2021.714518
-Netta Weinstein, Matti Vuorre, Mark Adams & Thuy-vy Nguyen (2023). Balance between solitude and socializing: everyday solitude time both benefits and harms well-being.Scientific Reports, 13.https://doi.org/10.1038/S41598-023-445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