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入
- 註冊
【聊犯罪】和非行少年工作的心理師
我的工作
每當有人聽到我服務的對象是法院裡的非行(犯罪)少年,接下來的問題大概會是「所以你的工作是要『導正』這些少年嗎」、「他們還有救嗎」、「輔導有效嗎」,時常我都不知道該如何回應是好…
在這些少年的生活中,想要「導正」他們行為的大人已經夠多了,我大概也不會把我的目標放在要少年「改變行為」。
因為「行為」只是表象,我比較好奇「是什麼讓他走上今天這條路」、「是什麼讓他們出現這些行為表現」、「他是如何看自己的」、「什麼是他心裡真正所重視、所渴望的」,這些也是我想要幫少年看見的。
為什麼人會犯罪?
從我與非行少年的工作中觀察,犯罪的成因多元且複雜,包含生理遺傳、家庭成長與社會環境因素的交互影響,尤其家庭與社會環境的影響更是重要。
《我所遇見的少年犯》作者千宗湖也認為,家庭與社會佔很大因素;家庭的放任與陰影,社會的不理解、厭惡與冷漠,都容易讓少年選擇犯罪來繼續生存。
非行少年是社會上的透明人。因為即便他們確實存在,也不會有人關心這些孩子,只有在案件發生的時候,這些孩子才會有存在感。---出自《我所遇見的少年犯p.90》
非行少年的家庭樣貌?
有高比例非行少年的家庭關係總是衝突不斷,少年在成長中長期被忽略、疏於照顧與關心;有的父母管教方式不當,甚至有言語及行為暴力;也有的是單親或隔代教養,主要照顧者無心或無力教養少年;也有不少的父母有犯罪史…
小孩就如同石蕊試紙,對於那些還沒有力量保護自己的孩子而言,周圍環境的影響是不可避免的。---出自《我所遇見的少年犯p.33》
通常這些少年經歷的比一般家庭長大的少年還要多,也還要複雜,如果此時少年身旁又沒任何的保護因子或外部資源,有時為了要適應這樣的環境,這些少年也被迫著要長大,只好獨自摸索出能保護自己或能生存下去的方式。

還有哪裡出了問題?
《一個司法心理學家的告白》作者凱莉.戴恩斯(Kerry Daynes)最常被問「那些犯罪之人到底哪裡有問題?」作者認為或許我們都問錯了問題…
「他們發生了什麼事?我們整個社會發生了什麼事?」這才是根本的問題;人類經驗與環境交錯的複雜性,才是影響了人類的思想與行動。
影響人們行為的因素還包括法律、文化、性別期待,而媒體影響則會促進社會中的暴力與虐待,這些因素從出生開始就在我們身上累積。---出自《一個司法心理學家的告白p.291》
「責難」容易,但「理解」費時。
凱莉.戴恩斯(Kerry Daynes)認為,「責難」是一種訴諸人類本能的訊息,簡單又快速。
有些人容易對犯罪者出現「他們頭腦有病、他們跟我們不一樣」的想法,因此區分「他們」與「我們」,以為把他們關在監獄,將彼此隔離就沒事了。但是,看不到不代表不存在,不代表問題就解決了。
比起凝聚力量,人們似乎更喜歡分立、切割。乖孩子與壞孩子、模範兒童與問題兒童、危險青少年與一般青少年。說不定這些分類,都是從那些不曾遭遇生命桎梏的人們腦中創造出來的。因為只要曾體會過人生苦難,就非常清楚好與壞的分界是多麼脆弱、多麼容易被摧毀。---出自《我所遇見的少年犯p.66》

為什麼犯罪事件層出不窮,不會消失?
「標籤理論」是由美國犯罪學家霍華德.貝克(Howard Baker)提出,而非行少年的再犯率高,也跟社會的「標籤化」有關係。
如果針對脫序的孩子施以過度嚴格的懲罰,為孩子貼上「不良少年」或「行為偏差」的標籤,反而會助長並增強孩子的偏差行為。
春春期正是形成自我認同的階段,而「標籤化」會為少年帶來負向的自我認同,讓他們覺得自己已被認定就是這樣的人且無法改變,無形中也讓這些少年失去希望。
要讓非行少年脫離偏差之路,最好的方法就是給予他們希望。---出自《我所遇見的少年犯p.120》
到底是誰的責任?
或許有人覺得「犯罪事件」與自己的生活無關,僅是每天從社會新聞上看到的事件而已。其實,每個人對更生人的價值觀或想法,會形成整個社會的集體意識,進而影響社會看待這些人的態度,更會影響到他們能否順利回歸日常的生活。
即便非行少年進行了完美的矯正,如果他們返回社會生活時,沒有能依靠的家庭、教育或社會環境,那麼青少年的再犯率還是會非常高。
少年的犯罪問題,是整個社會、家庭也有的責任;如何幫助他們重返社會、被社會接納,避免再次犯罪,也是社會健康發展的方向。---出自《我所遇見的少年犯p.201》
我看到少年複雜的一面,但也發現他們單純的一面。
有些少年跟我說過,其實平常沒什麼人可以好好聽自己說話。多數非行少年不輕易向朋友坦露自己的感受與想法,他們知道如果向身旁的人表達自己的脆弱,有天很可能會被利用或被背叛。
而少年如果和家人的關係疏離,對師長又充滿防衛與不信任,當他們遇到困難或心理上的挫折時,通常只能獨自面對或消化。
或許他們需要的只是能有機會好好說出自己的想法與感受、能被好好聽到,希望有人能理解自己而已。
非行少年是一群特殊的孩子,但真正相處後會發現,他們又跟一般小孩沒有什麼不同。---出自《我所遇見的少年犯p.186》

預防勝於治療
成人犯大多於少年時期就容易出現偏差行為或問題,如果能即早於少年階段給予適時的協助,或許就有機會扭轉。
我們都可以用不同的方式,為這個社會或這些人做點什麼;你的想法也會影響這個社會的意識,你的理解或許就能帶來一點希望與不同。
加害者或被害者都有不同的樣態,他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故事要說,但故事可以被改變,預防永遠勝於治療,只要更深入檢視極端行為的成因,我們就能創造新的開始。---出自《一個司法心理學家的告白p.292》
後記
這篇文並不是要表達不能對犯罪者(包含非行少年)所做的事感到生氣,也不是不去理解受害者,或一定要受害者選擇原諒或放下 。
我的出發點是不想讓這世界再有這麼多的犯罪事件出現,或者能讓這類事情減少發生,所以才需要以不同的角度理解加害者,進而才能從根本解決問題。
感性上,我們會對這世界所發生的憾事,或犯罪事件感到厭惡、不解與生氣,這是再正常不過的反應;不過我們也能同時運用我們的理性,理解是什麼讓他們走上這條路,畢竟這些犯罪者應該不是一生下來就是如此吧。
感性與理性可以同時並存,或許並不衝突。我們可以感到難過與生氣,但也可以試著給予一部分的理解。

參考與推薦書籍
本篇融合以下兩本書的內容與我的工作經驗:
1.千宗湖(2022)。我所遇見的少年犯:韓國少年法官千宗湖,八年間遇見一萬兩千名青少年的故事。聯經出版。
《我所遇見的少年犯》的作者千宗湖是一位韓國少年法庭的法官,見了超過一萬多名的非行少年。
2.凱莉•戴恩斯(2020)。一個司法心理學家的告白。商周出版。
《一個司法心理學家的告白》的作者凱莉•戴恩斯(Kerry Daynes)是一位英國犯罪心理學家與司法心理學家,有二十年的工作經驗,面對社會上最麻煩頭痛的犯罪者,工作場域包含醫院、監獄、法院、警察局、社區。
兩本書的內容都包含了作者的實務經驗與故事,非常精彩好看,推薦給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