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入
- 註冊
心理師如何面對年齡的框架與焦慮?
你是否會擔心自己變老就好像變得沒有價值?每年的生日,除了歲數增長,焦慮與擔心也不斷提升?你覺得自己「一定」要在幾歲以前完成什麼事嗎?沒完成就代表自己失敗了?
本篇獻給心中有這些疑問的你,我也曾為此困惑~

看不見的陰影
時間回到兩、三年前,那時的我正面臨內心過不去的坎…
我的潛意識正擔心著自己會隨著年齡的增加而越來越沒價值,也擔心會錯過這個年齡「應該」做的事,而陷入焦慮和恐懼中,同時也把內心的不安情緒轉移到另一伴身上。
奇妙的是對於當時的我來說,絲毫沒意識到真實的自己到底在害怕什麼,只知道常與另一伴陷入爭吵。
心理師也是平凡人,不過就是因為親自走過,才更知道該如何給予他人同理與支持。
無形的影響
在還沒整理清楚自己的想法前,外界的聲音容易毫無過濾的影響自己,尤其當周遭的重要他人說出「重話」時,會不假思索的認同對方並形成自我懷疑,接著無意識的把對方的焦慮納為自己的,連同深藏在內心的恐懼一起被觸發。
但當時的我就像被一層厚厚的迷霧遮住,難以看清楚也不知道自己怎麼了…
原來社會的價值觀與框架,對我們的影響,比我們想像的還要深層。
想要改變
那陣子的情緒時常感到低落或莫名想哭,持續了好一段時間…
其實一直深陷情緒裡的我也很痛苦,我覺得需要為自己做點什麼,於是開始閱讀一些相關文章、書籍和影片,把喜歡的文字和想法記下來,也透過接觸新事物重新找回自己的價值,更重要的是找了心理師談談…
回頭想想,如果當初沒遇到這些問題,可能就少了深入了解自己的機會。

重新看見
與心理師談話可以讓我安全的好好宣洩自己,經過多次的討論,以及與自己的對話,也能幫我區分出什麼是「別人給予的價值觀」與「自己真實的想法」。
接著透過心靈來練習與體會「相信自己」,也「相信自己的選擇」,慢慢重新看見自己。
重新再回去看當時與心理師談話的內容筆記,會發現「啊~原來當時的我是這樣子」。
對話的過程
我問自己,為什麼會出現年齡越大越焦慮的感受?不是應該隨著年齡增長,人生閱歷越豐富、經歷的事情越多,會越有智慧和價值嗎?
為什麼每個獨一無二的人類,要遵循一樣的規則?為什麼好像會有什麼年齡「應該」要做什麼事的框框?這個想法最先是怎麼出現的?是誰告訴我的,或曾聽誰講過?
每個人能跟隨自己的節奏與喜好,找到最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與想做的事。
不讓框架局限了我們的人生
哈佛大學心理系教授艾倫.蘭格(Ellen J. Langer)在《逆時針:哈佛教授教你重返最佳狀態》書中提出證明,人的信念與心理狀態對生理的影響有多大。
多數人認為只要老化,記憶力就會不好、體力就會下降,或年紀大了就不能做這個、做那個,但作者透過實驗,讓一群老人以年輕20歲的方式生活(讓他們彷彿回到20年前的自己一樣),一周後竟然發現他們的聽力、記憶力、靈活度、胃口和整體健康情況都獲得大幅改善,連外貌看起來都能變得更年輕了~
有時或許只要調整心態與框住我們的信念,就能獲得意想不到的收穫與自由。
生命的禮物
不知道看到這裡的你有沒有這樣的疑問,心理師也會遇到這些煩惱嗎?不是更應該清楚這些道理嗎?
我認為道理說出來大家都「知道」,但就像以前學生時期考數學一樣,明明公式都有背、理論都懂,但面對變化多端又靈活的考題,當下不一定能順利找到解答,不知道原來這題是在考這個概念。
或許有時的「知道」不一定有進到心理,此時生命就會出現各種考題,當能好好靜下來沉澱與整理,就會發現其中的滋味與驚喜。
當時的低潮,是一個考驗,但也是一份禮物。

祝福
有時你以為的困擾可能不只是表面的問題,而是存在內心深處對某些議題的焦慮與擔心;或許你的煩惱與我遇到的事情不一樣,但可能都在考同樣的道理,都是要讓我們發現生命帶來的禮物~
感謝當時身旁仍有溫暖的無條件支持,也感謝過去的一切讓我能成為現在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