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入
- 註冊
別再說我脾氣差!如果有人願意聽,我根本不需要用憤怒證明自己的存在!
:有蔥油餅,要不要吃?
:我現在不餓,不想吃。
:吃個幾塊嘛~
:我不想吃。
:不然吃一塊就好?墊墊肚子?
:我說了!我!不!想!吃!!
:…不吃就不吃,一定要脾氣這麼差嗎?
你看著對方一臉無辜、有點受傷委屈的樣子,感受到自己的胸口仍然有些灼熱,呼吸的起伏比平常更大,有句話卡在喉嚨裡,可是在還沒有思考要不要講出來的時候,它就像霧般消散了,你只能隱約的捕捉到幾個漂浮在空氣中斷裂的句子:
「為什麼聽不到?」
「我明明沒有生氣啊…」
「尊重很難嗎?」
像是某年冬天的晚上,爸媽問你:「想吃什麼?」,你心裡有點開心,認為被詢問代表這次真的可以選,於是小心翼翼地說:「我想吃義大利麵。」他們一副不可置信的表情,好像你講了個錯到離譜的答案。「今天這麼冷,當然是吃火鍋啊!」他們下了最終的決定,你卻還是不死心地試著提一次:「可以不要吃火鍋嗎?我想吃義大利麵。」
下一秒,他們的表情變了,然後冷冷的說:「好啊,這麼難搞!你自己去吃義大利麵!我們去吃火鍋。」空氣很凝重,你不知道為什麼明明是他們問的,現在表達了以後,卻像是犯了什麼很嚴重的錯誤。
後來,你只記得你好生氣,大聲的講了幾句,或許是「為什麼問了又不聽?」;或許是「我只是說想吃義大利麵,為什麼變成我很難搞?」
所以,現在當你面對對方說的「不吃就不吃,一定要脾氣這麼差嗎?」,你沒有講話,假裝剛剛的一切都沒有發生。因為你知道,心裡冒出那些為自己辯駁的話,都不夠清晰和完整,甚至不夠安全。
從過去的經驗裡,你也明白一旦說了,可能不只是把氣氛搞砸,最令人氣餒的是心裡頭真正想表達的會被斷章取義,然後被貼上小題大作、脾氣暴躁的標籤。
真的是你脾氣暴躁嗎?
在人際裡被指責的標籤,可能讓我們很習慣,很快速的把自己歸類成「脾氣糟糕」、「過度敏感」、「反應太大」。可是若能夠從關係的互動裡去抽絲剝繭,就會發現情緒的爆發往往並非毫無前因後果就出現,而是藏在隱微的人際動力之中。
所以,再往裡看,會發現脾氣暴躁的表象,很有機會來自於:
- 被多次或長期忽略後,需要更強的力量才能讓自己被聽見!
- 每個壓抑與讓步後,仍然無法換來理解的委屈跟疲憊!
練習看見關係裡對方也要負起責任的部分
「脾氣暴躁」是表象的結果,但更多的是來自於過去和眼前關係的反覆失衡。我相信在一般的狀況下,沒有人想要走向爆炸跟崩潰,因此當經常需要用更大聲,甚至更情緒化的方式表達時,代表我們感受到「被聽見」很困難!讓我們開始練習這樣問自己:
- 我已經清晰的表達過幾次了?
- 我是不是早就提醒過、表達過,但依然沒被聽進去?
- 在這段關係中,是不是只有當我情緒爆炸,對方才肯正視我的回應?
原文張貼於
https://www.instagram.com/outsidertal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