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入
- 註冊
吳景濱心理師/為什麼平時很正常,一談戀愛就變了個人?
朋友小米是個社交高手,工作上跟誰都能聊,可一談戀愛就卡住:「明明很在意對方,卻老是憋著不說,等到忍不住了又爆炸⋯⋯事後自己都覺得莫名其妙。」這種「戀愛就失常」的狀況,他的心理師說,其實是我們心裡在玩一種「情緒遊戲」——用吵架、冷戰這些傷害彼此的方式,填補心裡某個空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們在親密關係裡常扮演的三種角色
仔細想想,你和伴侶吵架時是不是常出現這些台詞?
• 「受害者」(覺得自己好委屈):
「你根本不在乎我!」「為什麼受傷的總是我?」
(心裡OS:反正我說什麼都沒用⋯⋯)
就像過年回誰家,老婆憋到最後才爆發:「每次都這樣!你眼裡只有你家!」
• 「迫害者」(指責對方不夠好):
「連這點小事都做不好!」「你永遠都改不了!」
(其實是怕失控,先用攻擊保護自己)
比如媽媽累到生病後罵家人:「都是你們害的!白眼狼!」
• 「拯救者」(忍不住插手幫忙):
「你這樣不行,我來處理!」「聽我的就對了!」
(結果越幫越忙,兩人還一起嫌你多事)
像硬要調解伴侶和他媽媽的矛盾,最後兩邊不討好。
更麻煩的是,這三種角色還會互換!
今天你覺得自己是受害者(「他都不體諒我」),明天可能變成迫害者(「你這麼自私誰受得了」)。而且越親近的人,越容易觸發這個模式——因為在家人面前,我們總忍不住把職場忍下的情緒一次爆出來。
奇怪的是,明明知道這樣吵很累,為什麼還一直重複?
因為大腦是個「念舊怪獸」:比起陌生的幸福,它寧可選擇熟悉的痛苦。小時候怎麼和爸媽相處,戀愛時就不自覺複製一樣的模式——哪怕很受傷,但至少「可預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跳出惡性循環的三個關鍵
1. 發現「餌」的時候,別急著咬鉤
當伴侶說:「你從來不關心我!」(拋出受害者餌)
→ 咬鉤反應:立刻炸毛回嗆「你才自私!」(變成迫害者)
→ 破解法:深呼吸停三秒:「聽你這樣說我很難過,發生什麼事了?」(把情緒拉回理性)
2. 改掉自動導航的台詞
• 如果你常當受害者:
練習把「反正你都不聽我的」➔ 「這次我想先回我家,三天後去你家,你覺得行嗎?」(直接說需求+自己負責)
• 如果你總變迫害者:
把「你永遠學不會!」➔ 「上次你忘記關燈,我今天提醒了三次還是一樣⋯⋯我有點沮喪。」(說行為+感受)
• 如果你老是拯救者:
別再說「我幫你做!」➔ 「你和媽媽的事,需要我當聽眾?還是給建議?」(尊重對方的能力)
3. 把傷口變成理解的契機
當你知道伴侶小時候常被忽略,現在才會瘋狂查勤:
✘ 罵他:「又疑神疑鬼!煩不煩?」(傷口撒鹽)
說:「手機沒電了,現在陪你聊20分鐘好嗎?明天我定鬧鐘提醒自己報備。」(用安全感覆蓋舊傷)
「好的伴侶,會稀釋你的童年創傷」
就像他能在你暴怒時平靜說:「你的內在小孩又出來了,我們一起面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親密關係的真正價值,不在天長地久
有人怕受傷乾脆不戀愛,但徐麗麗說:「敢在愛裡破碎的人,反而修復得最快」。
• 當你能對伴侶說:「我的舊傷發作了,需要十分鐘冷靜」
• 當你們從「互相指責」變成「並肩作戰」
• 當你發現:「原來我暴躁是因為小時候總被否定⋯⋯」
這段關係就值了——哪怕最後沒走到結婚。
與其追求童話結局,不如:
• 每週找個晚上坦白:「小時候______事讓我很怕,所以你______時我會崩潰。」
• 吵架時約定「暫停密語」(比如喊「鳳梨酥!」就休戰10分鐘)
• 笑著核對:「欸,我剛是不是又變迫害者了?」
最後你會懂:
我們找的從來不是完美伴侶,
而是一面能照出自己傷口與勇氣的鏡子。
當你敢在愛人面前脆弱,
又願意一起把碎片拼回,
真正的親密才剛剛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