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入
- 註冊
允許自己走內心想走的路:擺脫「應該」與「害怕失敗」的制約
也許我們不是沒方向,只是還沒允許自己走那條路
你還記得高三那年,填大學志願時的感受嗎?
在我們成長的歲月裡,被教育要「聽話」、「順從」。
我們習慣了被規劃好的路線:所有的目標都集中在一個分數上。我們幾乎沒有時間或空間去自由探索:我真正喜歡什麼?我的天賦在哪裡?
然而,一夕之間,高三的我們卻被要求在短短幾週內,對自己未來幾十年的職涯做出「決定」。許多同學的選擇,根本不是基於「我真的熱愛這個領域」,而是基於:
- 「這個科系出來賺不賺錢?」:為了滿足社會對「成功」的單一標準。
- 「父母說這個穩定。」:為了滿足長輩的期待,選擇一條「安全」的路。
老實說,我沒有一個戲劇性的「大轉彎」故事。但我經歷過內心的掙扎:
國中時期因為社會環境中的那句:「走藝術吃不飽」而放棄,卻同時幸運的接觸到我現在熱愛的專業;高中時某天確立了我嚮往的生活方式;大一下排除我不想從事的職業,當「方向」變得不那麼明確時,焦慮感卻瞬間湧現。
因此不斷參加各種講座、活動,不斷地向外探索、試錯。雖然還沒有非常明確的目標,但感覺到正在慢慢聚焦。
神奇的是,在所有向外探索的過程中,其中一條路已經逐漸走回當初那個被我放棄、卻深愛著藝術的自己。
集體焦慮
你或許沒有經歷大起大落的迷茫,但你一定見證過這種「被迫選擇」的集體焦慮。當我們問自己「你真正想做什麼?」時,心裡其實隱隱約約有個答案,卻因為太早、太難或太非主流,而被自己否決了。
其實真正的問題不是「沒有方向」,而是我們的成長環境從來沒有允許我們,勇敢地走上那條充滿「但是」的路。 我們被訓練出來「服從既定路線」,所以當真正的內心召喚出現時,我們反而不敢給自己許可。
但是,方向從來都不是我們尋找的,而是我們允許自己去選擇的。
我們都有方向,只是被「制約」
事實上,絕大多數人並非真的「沒方向」。我們只是被三種「許可障礙」困住了,它們讓我們對真正的內在呼喚視而不見:
1. 「應該」的劇本:外界的期待制約
從很小的時候,社會就為我們寫好了成功的劇本:好學校、好工作、高薪、穩定。當你的內在方向(例如:成為獨立藝術家、創業家、自由職業者)與這個「應該」的劇本衝突時,我們習慣性地選擇服從。你告訴自己「這是更明智的選擇」,但實質上,你是在不允許自己去追求那個「非主流」的夢想。
2. 「害怕失敗」的陷阱:安全感的制約
「走那條路會失敗怎麼辦?」這個念頭是阻止我們行動的最大殺手。我們害怕的不是沒有方向,而是害怕一旦允許自己開始,就要面對隨之而來的挫折、批評和失去。我們將「安全」看得比「實現自我」更重要,於是我們選擇待在自己已經「掌握」的舒適圈內,即使它讓我們感到窒息。
3. 「條件不足」的藉口:準備的制約
「等我有更多的錢」、「等我學會那個技能」、「等我的時機更成熟」。這聽起來像是在為目標做準備,但往往是我們阻止自己踏出第一步的完美藉口。真正的方向不需要完美的準備,它需要的只是允許自己在不完美的狀態下開始。邊走邊調整,才是實踐的真諦。
解法:從「尋找方向」轉向「給予允許」
與其花時間困惑於「方向在哪裡」,不如將精力轉向思考:「我害怕允許自己走哪條路?」
- 練習給予自己「最低限度的允許」: 不需要馬上辭職或徹底改變人生。你可以允許自己每天下班後撥出兩小時寫作;允許自己報名那個從未嘗試過的課程;允許自己將「副業」的念頭與信任的朋友分享。
- 重新定義「失敗」: 走上真正的路,即使跌倒,那也是有價值的經驗。真正的失敗是知道方向卻從未走過,讓自己困在原地。
現在,我想邀請你做一件事:
你那條「還沒允許自己走的路」是什麼? 可能是開一間咖啡廳、從事公益、或是學習一門手藝。
我想邀請你將它寫下來,就是給予自己一個公開的「最低限度的允許」。
也非常歡迎私訊我,與我分享。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請收藏起來,當你感到迷惘時,隨時提醒自己:你不是沒方向,你只是需要允許。 也請分享給那些你認為正困在十字路口的朋友,讓他們知道,真正的方向,或許就在他們的心中,等待一個「允許」的指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