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 won't send you spam.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孩子不想上學是故意的嗎?——拒學背後,是說不出口的情緒

    孩子偷懶不去上學,我也不知道怎麼辦?

    各國的拒學情形持續惡化,在台灣也不例外:2022 年的高中職休退學比例達到 6.3%

    1

    「拒學」背後……

    講到拒學,你會想到什麼呢?

    「拒學」這個詞的背後,從來就不只是不上學那麼簡單。
    我們看見的,往往只是冰山一角——有時我們只看見孩子不上學了,有時候我們可能會覺得是因為在學校遇到霸凌事件或是網路成癮——但真正埋在底層的,可能是:

    • 對自己的否定(我很糟糕)
    • 對他人看法的擔心(別人會笑我)
    • 對未來的逃避(我沒辦法面對)
    2

    「拒學」的孩子遇到了什麼事?

    一開始可能會有個導致孩子不舒服的導火線(形成因子或促發因子),像是霸凌或是人際疏離,可能導致孩子的情緒起伏大,進一步的也可能影響孩子的自我形象(覺得自己很不好,人設破碎)

    漸漸地對到校抱持負面看法,像是覺得「別人一定都討厭我」這樣的外在評價,才走到拒學。即使不到學校之後,身邊的人失望,自己也會很不舒服,但這常常是孩子最後能保護自己的方式了。

    拒學是複雜的事

    別再問「是誰的錯」

    孩子不上學了,不論是家長或老師都蒙受著壓力。在這個狀態之下,我們常常會想知道「哪裡出錯了?」容易陷入互相指責的困境,所以齒輪更是卡住了,更無所適從。

    3

    回到自己身上,你有沒有照顧好自己呢?

    除了是孩子的照顧者,我們也都是自己

    當我們很焦慮的時候,會習慣把這些情緒丟來丟去,很多說不出口的情緒,不論家長、孩子或學校都有感覺,我們能做的第一步就是接住這些情緒。

    不只是照顧孩子時是如此,家長、老師也幫忙自己,對自身的情緒涵容。

    我們每個人都是用自己的內在與外在世界互動,因此好好與自己的感受接觸是重要的。

    4

    我們相信孩子身邊的系統會交互影響彼此,但在合作之前,接納自己的情緒是所有角色的必修課。

    我們是童心圓,希望以孩子為核心,讓世界有童心,邀請你一起成為情緒學習路上的旅伴!

    參考文獻

    洪美鈴、王麗斐、陳秀蓉(2021):拒學青少年輔導介入模式之初探。中等教育季刊,72,15-38。

    工作區域 1@3x 100 Hsin Yu Lin
    童心圓 TONEgether

    我們用故事與陪伴,成為孩子情緒學習的旅伴
    親子共學·學校入班·情緒教育

    文章: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