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 won't send you spam.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創傷不是一種選擇——給被留在時間長河裡的你

    前陣子看到一集 Podcast 的精華剪輯,談「不要停留在傷口裡,而是把自己活成動詞,繼續往前走」,主持人與來賓認為很多人拿創傷當藉口、當受害者。但創傷真的是一種選擇嗎?真的是我們不想往前走嗎?

    什麼是往前走?

    這幾年不論在學校的認輔工作,或是學士班實習期間接觸到成人,都能看見「創傷反應」的影子——車禍後的閃回(flash back)、做惡夢是大家可能比較能想像的。有時候,我們遭遇的逆境,並不符合精神疾病診斷準則的標準,但仍然可能扼殺我們的真實自我(real self)。真實自我是我們內心活躍、精力充沛的部分(Charles, 1987),在父母、權威、教育、媒體等角色影響下,我們的真我無法獲得關愛、無法自由表達,假我就會出現。

    Pexels Cottonbro 4874400 2

    從假我(或稱共依存的自我)的特徵——討好、順從、壓抑情緒、過於成熟或過度幼稚、故作堅強、猜疑、控制、自以為是——讓人開始思考,什麼是「往前走」呢?工作狂、埋頭苦幹,也常常是我們保護自己的方式,在某些情況下,我們會利用獲取成就,好讓自己感覺自己是有價值的、值得被愛的。或許,我們只是用了不同的模式,來保護自己不要感受痛苦。

    假我的羞愧

    「我覺得自己很糟糕」羞愧使得假我不自在、不真誠,不敢讓羞愧之處被人知道,擔心其他人也會因此覺得自己很糟。與內疚不同,羞愧是我們覺得「自己某些地方不好」,因此比起「覺得自己某些行為不好」的內疚更難面對。我們常常會用不同的方式掩飾羞愧,像是:憤怒、忽視、攻擊、控制、責怪、完美主義、強迫行為……等,好讓我們抵抗這樣的羞愧而不被看穿。

    被留在時間長河裡的人

    no bad parts

    對於「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這句話,有人認同,也有人不以為意。我想不一定是「不幸」,也不一定是「一生」,但或許需要一些時間去看見那些傷。我們可能會在成長歷程中,面對相似的情景時好像又回到童年無力的感覺,身體的記憶讓我們好似又動彈不得——創傷不只是情緒、認知的挑戰,更有身體、生理的痕跡。而這些傷是需要,而且值得好好被照顧的,因為不論是「崩潰大哭」、「暴怒咆哮」,或是「工作狂」、「過度順從」,甚至是「酗酒」、「飲食失調」,可能都是我們過去賴以為生的模式。

    「我好像很難忍受無力,總是覺得一定要做些什麼、找到方法來擺脫這種凝滯的感覺」今天諮商的時候,我將我的覺察告訴心理師。

    「我在想,可能對於小時候的你來說,『努力找方法並獲得成就』是你活下去的方式,好讓你不會因為人際的痛苦而崩潰」心理師回應。

    因此,如果此刻的我們,還是會因為過去的傷而難受,或是出現我們不喜歡的重複模式,需要的或許不是譴責自己「為什麼還無法振作」,而是一段被好好珍視的關係,也許是尋求專業協助,或是與自己的關係。

    參考文獻

    Whitfield, C. L. (1987). Healing the Child Within: Discovery and Recovery for Adult Children of Dysfunctional Families (Recovery Classics Edition). Health Communications, Incorporated. https://books.google.com.tw/books?id=V46jAgAAQBAJ

    Img 1655 乙烯
    乙烯 c2h4

    對生命充滿好奇
    在兒少工作中找到助人工作的熱情
    傾聽真實的內在掙扎
    陪著人們找到成長的力量

    文章: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