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入
- 註冊
【打破迷思】心理師也需要心理諮商嗎?
如果身邊的人在心理諮商,你的想法會是什麼?
想法A:他是不是有憂鬱症?還是有其他精神疾病?
想法B:不會太意外,覺得去諮商很正常。
想法C:他不是過得好好的,看起來沒問題呀~
其實會走進諮商室的人,不代表他就是有問題的人,也不代表一定有精神疾病。
有時我們會因為內心的糾結,或矛盾的想法而困擾著,鑽牛角尖的想不停;或因為失戀而情緒潰堤,不知道要怎麼接受失去一段關係的傷痛;也可能對未來感到茫然,不知道自己的目標是什麼,壓力很大;甚至,不知道如何跟伴侶或家人溝通,好像很容易因為小事而生氣,製造了衝突,也破壞了關係…
上述這些人生中的大小煩惱,都有可能是去找心理諮商的原因~
如果心理師也去心理諮商,你的想法又會是什麼呢?
想法A:這樣他還可以當心理師嗎?
想法B:他不就是心理師,為什麼還要去諮商?不能諮商自己嗎?
想法C:好像可以理解,心理師也是一般人,也會有煩惱吧~
記得在讀研究所時,老師常會告訴我們:「歡迎去學校的諮商中心體驗諮商,體會個案在踏入諮商室前,會有什麼感受?當個案進到諮商室,看著面前的心理師,又會是什麼感覺?又會如何受心理師的肢體語言影響?」
即使本身知道諮商在做什麼,但頭一次實際成為個案,要去見心理師時,仍會有些忐忑不安,不知道心理師會對我說些什麼;更何況是一般民眾,要進到諮商室前,可能會多麼掙扎或緊張。
成為個案的經驗,能幫助我們成為心理師。
有了成為個案的經驗,能使我們更容易從個案的角度出發,理解踏入諮商的不容易,也比較能同理個案坐在諮商室裡的心情~
就像「有當過病人的醫生」與「沒當過病人的醫生」,前者能比較容易體會病人的擔心與焦慮、比較能站在病人身旁,了解病人的心情。

心理師不是聖人
曾經也有人跟我說「你是心理師欸,怎麼會這麼不理性」、「你是心理師欸,怎麼這麼鑽牛角尖」?
其實,心理師就跟一般人一樣,也會有煩惱、有自己的議題,也會陷入自己的小劇場,或情緒的深淵裡…
只是我們可能比較知道如何有意識的觀察自己及自我覺察,比較了解如何幫助自己,以及什麼時候可以尋求幫助~
如果這一生都不曾感到憤怒、難受或悲傷,也不曾失戀、吵架、自我懷疑或自我否定,又要怎麼理解個案的心境,貼近並理解個案的心情與痛苦呢?
醫生也會感冒生病,為什麼心理師,不能有心靈脆弱(心理上的感冒)的時候呢?

心理師如果都沒有一般人的困擾,就好像是活在山頂上、與世無爭的人,當某天站在山腳下的人需要幫助時,山頂上的人要如何伸出援手,帶著無助的人爬往山頂?又要怎麼體會站在山腳下無助的心情?
一位從小就是品學兼優的天才,念書對他來說就像喝水一樣輕鬆,從沒為此煩惱過;而另一位成績一樣優秀的人,則是靠著自己努力,克服困難,找到念書的訣竅才有今天的成績。
請問這兩位都是成績優異的人,哪一位比較會教別人讀書?哪一位比較能理解不會念書的痛苦,並引導其他人克服困難?
所以心理師需要比個案更勇敢的探索自己
心理師也會有自己的關卡與功課,但如果無法跨過心裡的坎、梳理內心的結,那麼也會有很大的可能幫助不了有同樣困擾的個案,容易跟著一起陷入無解的深淵裡…
心理師在面對本身的困擾或議題時,能從中認識自己、探索自己多深,通常也就能帶著個案走多深~
希望我們一起來打破對心理師的一些迷思或刻板印象,並相信我們能與心理師一起努力,從人生的裂縫中找到溫暖的陽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