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 won't send you spam.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什麼是創傷?我算有創傷嗎?那可以好起來嗎?

    「創傷」是一個逐漸被大眾所熟知的詞彙,但仍有許多迷思,以下常見迷思,你有幾個呢?

    • 創傷只發生在大災難或嚴重暴力事件
    • 創傷就是『過去的事』,應該隨時間自然消失
    • 創傷者應該能靠意志力走出來
    • 只要談話治療就能解決創傷
    • 創傷療癒必須完整回憶和重述創傷細節
    • 創傷讓人永遠脆弱、無法正常生活

    這篇文章整理了 《心靈的傷,身體會記住》,這本非重要的心理創傷治療書籍裡面的內容,幫助你破解以上迷思,並檢核自己與創傷的距離。


    什麼是創傷?

    Bessel van der Kolk 在《心靈的傷,身體會記住》這本書中這樣定義創傷:

    創傷是一種在情緒與生理上過於強烈、突如其來、超出我們承受能力的經驗;它會改變我們感知世界、自我,以及與他人連結的方式。

    關於創傷,你需要知道的 4 個重點

    1. 創傷有個體差異

    同一事件(如車禍、家暴、醫療手術等),對不同人有不同影響。有些人能從事件中恢復,有些人則會留下深層的創傷印記。

    2. 長期處在創傷反應狀態中,會導致以下大腦與神經系統的改變,並且不是自己可以「控制」,這是身體為了保護你而有的反應。

    • 杏仁核(amygdala)過度活躍:容易過度警覺、焦慮、驚嚇
    • 前額葉皮質(prefrontal cortex)功能下降:難以專注、做決策、冷靜思考
    • 海馬迴(hippocampus)萎縮:影響記憶與時間感,創傷記憶像是「一直在發生」
    • 自律神經失調:影響睡眠、腸胃、心跳與呼吸的節奏
    • 免疫系統混亂:可能出現慢性疲勞、自體免疫症狀、皮膚問題等

    3. 創傷讓我們「斷掉」對身體與情緒的感知

    人可能失去對身體的感覺、變得麻木,或對觸碰變得過度敏感。隨著時間,這種與身體的斷裂感可能導致身心症、情緒困擾、親密關係的困難。

    4. 創傷改變了我們與世界、他人與自己的關係

    失去安全感、信任、掌控感。過去創傷經驗會「接管」現在的反應,例如不斷重新感受創傷當下的情緒與身體感受,或是對於潛在危險(儘管理性上可能不危險)已經形成自動化的反應,會攻擊、逃跑或是僵在原地。所以有過創傷的人,常常會覺得這個世界、身邊的人是「不安全」的。


    所以,怎樣才算是創傷?

    創傷不是發生了什麼,而是那件事在你體內留下了什麼。—— Bessel van der Kolk《心靈的傷,身體會記住》

    「什麼才算是創傷」可以從 3 個面向來辨識:

    一、事情發生當下的感受

    當一個經驗讓你感覺到:

    • 極度無助
    • 無法掌控
    • 無法逃離
    • 情緒或生理反應過於強烈,難以處理

    那就有可能構成「創傷經驗」。

    例如:一個孩子如果在醫院被強制壓住抽血,可能感到恐懼、無法逃跑、沒人安慰,這就可能變成一個創傷記憶,即使這件事可能在成人眼中「只是抽個血」。

    二、觸發事件,但是!創傷不只來自「重大事故」

    創傷不一定來自戰爭、性侵、重大事故,也可以是:

    • 情感忽視(像是照顧者總是在忙、不談情緒)
    • 長期被貶低、羞辱(可能來自照顧者、上司等)
    • 長期被情緒勒索、肢體暴力(尤其在重要關係)
    • 被孤立(像是校園或職場霸凌等)
    • 沒有被安撫的恐懼(在需要的時候得不到支持)

    這類經驗,尤其在童年時期反覆出現,會在身體與神經系統中留下深刻的痕跡(稱為「複雜創傷」)。

    三、是否影響到後來的身心反應

    若這段經歷讓你之後:

    • 容易驚嚇、焦慮、失眠
    • 害怕親密、過度警覺、總是逃好或是逃避
    • 經常出現破碎的創傷畫面或感受、惡夢、麻木感
    • 對某些情境出現強烈情緒反應(即使「理智上」知道安全)

    那麼這段經歷就可能是「創傷性」的。


    面對與治癒創傷時,有哪些注意事項?

    「療癒創傷的關鍵,不是挖掘更多痛苦,而是幫助人重新建立內在的安全與自我掌控感。」— Bessel van der Kolk《心靈的傷,身體會記住》

    1. 不要急於「揭開傷口」

    「創傷的核心問題是無助與失控,若強行讓人『重新經歷』創傷,反而會加深這種失控感。」

    不建議一開始就要來談創傷經驗、詳細描述事件。重點不是「記得更多」,而是幫助身體知道現在是安全的。若當事人未建立足夠的安全感與資源系統,貿然進入創傷記憶的處理,可能造成二次創傷。

    2.  安全感永遠是第一優先

    治療時要協助建立穩定的日常節奏與自我照顧與自我照顧;治療空間需要有「身心可以放鬆」的條件(安靜、被尊重、不被催促)。建立「安全的關係」比「處理創傷記憶」更重要,特別對童年創傷或複雜創傷者。

    3. 治療不是只靠「談話」就能解決

    「語言的中樞會在創傷經驗中關閉,許多創傷記憶是非語言的。」許多創傷存在於潛意識、感覺、身體反應中,無法單靠理智理解或分析。藝術治療、正念、身體療法等能幫助喚醒這些層面,讓它們被「溫柔地看見與轉化」。

    4. 允許創傷倖存者有「保護機制」

    比如:麻木、防衛、過度控制、逃避、過度討好等。書中強調,這些機制不是壞的,是曾經幫助過他們「撐過去」的方式。在治療中不應急著「拿走」這些防衛,而是尊重、理解其目的,然後慢慢建立替代策略。

    5. 創傷療癒是非線性、不可催促的

    有時進展快速,有時會原地踏步或退回去,這都很正常。書中建議「將療癒當成建立關係一樣來看待」,需要時間、尊重與陪伴。

    6. 創傷療癒需要「共調節」(Co-regulation)而非單打獨鬥

    神經系統受創的人,很難自己平靜下來。書中特別提到「透過與穩定、安全的人連結,我們的大腦與身體才能學會放鬆與信任」。這可能是來自治療師、親密友人、伴侶,甚至動物(像是馬、狗等。)

    7. 療癒不是要「回到創傷前」,而是能活在當下

    作者提醒我們:創傷永遠是生命的一部分,但它不需要定義我們。真正的療癒,是你可以再次選擇、再次連結、再次感受,而不再被過去綁住。


    創傷其實無所不在,幾乎每個人都有大大小小的創傷,包含我也是。

    它可能是一次事件,也可能是長期的累積;它可能是童年經驗,也可能發生在成年之後。當覺察到自己的創傷經驗,透過心理專業的協助,你可以學習不讓創傷定義自己,重新建立起安全感。

    而藝術治療也是一個處理創傷很好的方式,因為它幫助我們透過藝術創作,用更緩和、安全的方式來療癒我們的創傷。

    若想知道更多關於創傷的延伸內容,像是檢核自己是否可能有「尚未發現」的創傷經驗、常見的創傷治療方法、創傷好轉的跡象、可自己體驗的療癒活動等,歡迎到免費資源區,下載我製作的 22 頁《創傷療癒藍圖》

    願我們都能在療癒路上,活得越來越勇敢與真實。

    真實小姐 Profile Pic 真實小姐sophia
    真實小姐 Sophia

    三十歲從商學領域轉職成為一位藝術治療師。目前駐點在紐約,提供線上一對一諮詢、課程與資源。擅長處理原生家庭、親密關係、自我與職涯探索等議題。願能陪你練習放下完美,擁抱真實的自己。

    文章: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