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 won't send you spam.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不完美作為一種枷鎖:談完美主義

    「我身邊所有的人都跟我說我有多好,不論他們看到的是外在表現或是真的認識我,但只有我覺得自己『不夠』,不夠好、不夠優秀、不夠漂亮……不夠完美」說到最後,我低下頭,一方面感覺到疲憊,另一方面也是某種對於自己的愧疚,也心疼這樣忍受嚴苛的自己。

    大三下的我修習團體輔導課程,當時要帶領一個團體,在跟組員討論之後,選擇「完美主義」作為團體主題;現在的我正在準備研究所推薦甄試,一邊寫著研究計畫,還是被完美主義主題所吸引。或許這就是我要面對的挑戰,想與你分享這一路上所學與探索到的「完美主義」是什麼樣子,如果你也覺得自己受完美主義所苦,希望這篇文章能陪你更認識「它」。

    不完美生存戰的團體作品

    完美主義到底是什麼?

    完美主義(perfectionism)常被定義成(Frost et al., 1990

    1. 人對自身抱持過度高的自我標準
    2. 對自身價值的過度批評

    過去研究針對完美主義的分類,有的會根據是否造成適應不良進行分類(Hamachek, 1978),Hewitt and Flett (1991)則建立較完整的多向度完美主義模型,根據完美主義行為源自誰(被自己或他人要求)、針對誰(要求自我或他人),區分為三類:

    • 「自我要求型」完美主義(self-oriented perfectionism,簡稱SOP):為自己設定嚴格的標準、嚴厲的批評、責備自己的行為
    • 「要求他人型」完美主義(other-oriented perfectionism,簡稱OOP):對重要他人有著不切實際的標準,要求他人做到完美、嚴厲批評他人表現
    • 「社會要求型」完美主義(social-prescribed perfectionism,簡稱SSP):自己相信或覺得到他人對自己有不切實際的標準,害怕並避免他人的負面評價。

    完美主義並不只是對個人表現的要求,也可能進一步影響到與他人的相處。

    什麼樣的人可能會有完美主義?

    在談這個主題之前,想先跟你分享一些心理學的概念,關於性格到底是先天還是後天的。目前學界的看法傾向於:性格是先天基礎與後天因素交互影響的結果——先天因素包含遺傳、天生的氣質等,後天因素則可能是教育環境、文化,甚至是成長過程中經歷的重大事件

    家庭有可能養出完美主義的孩子嗎?

    隨著現代社會競爭壓力提升,家庭與學校對人施加高度期待,使完美主義成為新世代普遍的特質之一(Curran & Hill, 2019)。完美主義就像無形的枷鎖,束縛人的心靈,更在家庭中形成代代相傳的負擔。

    這些事可能都加深孩子對自身價值的懷疑,使得他們將「達到完美」是為獲取愛的必要條件(Soenens et al., 2005):

    1. 父母的高標準、批評與心理控制:孩子可能只有在表現好時,才不會被懲罰或是才會被肯定
    2. 不安全依附與負面教養行為:可能對於孩子的需求不太理會,或是陰晴不定,讓孩子難以捉摸,因此學習到「世界是危險的、隨時會失控」

    而父母如果帶著自身的完美主義重擔養育下一代時,往往無意識地將「追求完美」的期待與焦慮傳遞給子女(Damian et al., 2013),孩子也會透過追求完美來換取父母的認同,卻也在過程中對失敗感到恐懼與自我批評(Martucci et al., 2023)。

    創傷與完美主義:內在家庭系統理論視角

    內在家庭系統(Internal Family Systems, IFS)理論主張每個人內在皆由多個子人格(parts)組成,這些「部分」各自扮演不同功能角色(如保衛者、被放逐者等)(Schwartz, 1995)。當孩子面對自己難以承受的重大事件,且身邊沒有大人可以協同調節時,我們的「部分」就會承擔起責任:

    • 被放逐者承擔著創傷,可能感覺自己是無價值的、不被愛的
    • 保衛者中的管理員透過預防的方式,讓我們不用感受痛苦,像是自我批評(如果我罵的比其他人還兇,就不怕別人的批評了)
    • 保衛者中的救火員透過激烈的方式,讓我們不用感受痛苦,像是酗酒、飲食失調等

    完美主義常常是我們的管理員透過這樣的方式保護我們,以我自己來說,完美主義能幫助我表現優異,而這樣我就可以不用碰觸,那個覺得自己很糟的被放逐者,因為「感覺自己很差勁」對我來說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

    療癒的開始是「我們可以一起面對」

    IFS 特別強調「內在對話」與「自我慈悲」的歷程,認為情緒困擾常源自內在部分之間的衝突與被壓抑經驗,透過與內在的部分對話,IFS 協助我們覺察自身情緒反應的脈絡,進而發展更深層的自我理解與接納(Schwartz & Sweezy, 2020)。

    對我來說,療癒起點也是如此。並不是「趕走」完美主義,而是在看見他保護我的美好意圖之後,也讓他知道,他不用再獨自去抵抗這樣的痛苦了。

    對每一個 Part 抱持感激與敬佩

    謝謝我的完美主義,幫助我面對好多恐懼,曾經害怕不夠好就不被喜愛
    如今我已經不是那個五歲的小女孩,能夠和你一起面對這樣的擔憂了

    Img 1655 乙烯
    乙烯 c2h4

    對生命充滿好奇
    在兒少工作中找到助人工作的熱情
    傾聽真實的內在掙扎
    陪著人們找到成長的力量

    文章: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