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 won't send you spam.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當青少年走出門,我們的社會準備好了嗎?

    【投書】當青少年走出門,我們的社會準備好了嗎?

    青少年自己結伴去六福村玩,卻撞上現實的混亂,是孩子不夠成熟,還是大人準備不夠?青少年學著自由,大人也在學著放手,這不只是青春期的挑戰,更是全社會的學習題。跟著青少年社工一起探討,當孩子走入公共場域,如何讓他們「走得出去,也能平安回來」?

    從六福村事件談自由、風險與數位時代的青少年想像。圖片來源:Canva Pro @Leung Cho Pan

    從六福村事件談自由、風險與數位時代的青少年想像。圖片來源:Canva Pro @Leung Cho Pan

     2025-04-08 15:25

    本文重點摘要

    事件描述:兒童節的免費活動,引爆了誰沒準備好的現實?

    兒童節連假前,一位少年興奮地對我說:「老師,六福村免費耶,我們一群人要去玩!」我當時心想,這一波一定會有很多青少年自主出門—果然如此。

    六福村在兒童節推出「未滿 18 歲免費入園」活動,吸引大量青少年前往,但現場卻因交通設計不良與人流超載而陷入混亂。接駁車無法即時應付人潮、叫不到車、交通癱瘓,有些青少年卡在半路,有些家長則在家中焦急地接到孩子打來的電話。

    事件發酵後,社群媒體上充滿爭議與指責:

    「青少年怎麼這麼沒準備?」
    「家長怎麼會讓孩子一個人去?」
    「企業為什麼要辦這種活動又不負責?」

    但回到根本來看,這不只是一次公共安全事件,更是一場由青少年主動出走,引發的集體社會教育現場。

    我的觀察與反思:青少年在學自由,我們也在學放手

    作為一位青少年社工,我想說:青少年不是沒有能力,而是還沒學會面對大型混亂的經驗。

    他們會訂票、會搭車、會找路,也會在 Google Map 上查時刻表,這些都是他們世代已內建的基本技能。但這次事件讓我們看見,當面對整體系統失靈(如交通中斷、臨時接駁失效)時,他們尚未具備應變和預判能力。

    這不是懶惰,也不是無能,而是「還沒練過」。學自由,也得學承擔。這是他們正在經歷的事情。

    很多家長這次也同樣震驚、焦慮,甚至後悔沒有多問一句。於是我們看見:青少年與家長,都是在這個事件中「同步學習」的主體。

    責任怎麼分?家庭、政府、企業都是參與者

    有些人認為企業辦活動本就不是社會服務,不該被要求負責任。這確實沒錯,企業確實沒有法律義務負起兒少保護責任。

    但六福村這場活動,是針對「未滿18歲」的群體—這群人仍是社會中正在學習、也仍需保護的族群。

    所以我認為:兒少的照顧責任排序應是「家庭 > 政府 > 企業」

    企業若選擇用「免費入園」作為行銷策略,就等於對社會投出一個邀請。那麼,它也不該完全撇清其中的社會責任。要享受品牌的溫暖形象,也該承擔一點公共角色的想像。

    這並不是要企業「負全部的責」,而是希望大家一起理解:當我們共同召喚青少年走向世界時,每個系統都有責任確保「他們走得出去,也能平安回來」。

    網路社會下的「情緒觀點」,其實都是被訓練出來的

    事件發生後,我在網路上看到許多碎片化的討論:

    「現在的小孩怎麼這樣?」
    「我以前國中就會自己去遊樂園了啊。」
    「家長太放任了吧?」
    「企業根本沒錯,是你們不會教小孩。」

    這些觀點固然真實,但也反映出一個現象:我們都以為自己在理性討論,其實也都在被演算法推著走。

    每一個截圖、留言、轉傳,都像是網路丟出來的碎片。久而久之,我們就依據這些破碎片段,形塑出對「特定青少年」的想像。那不一定是我們自己真的想出來的觀點,而是我們被餵養的結果。

    我們其實都是這場演算法訓練下的「觀察者」,同時也都是參與者。

     最後想說:這不是指責,而是一次全社會的學習機會

    孩子在長大,他們會犯錯;家長也在學著放手;企業則應該想一想自己召喚的是怎樣的群體。

    我們不是要找到誰對誰錯,而是要問:「我們整體社會,準備好讓青少年真正自由了嗎?」

    這次是六福村,下一次可能是音樂祭、快閃店,或是一場 YouTuber 見面會。青少年一定會走出去,因為這是他們正在學自由的路。

    而我們呢?能不能在這過程中,學會放手、學會信任、學會一起設計更好的支持系統?

     延伸邀請

    如果你也關心青少年議題,也曾在某則網路訊息中感到迷惘、焦慮或氣憤,歡迎持續關注我分享的觀察與故事。

    因為我們都在這個網路社會裡,一起學著怎麼成為一個比較完整的人。

    個人頭像照片
    哪位社工sw.chenting

    我是哪位社工,一名社工師。
    在學校與社區陪伴青少年與家庭,累積豐富實務經驗。
    我相信療癒就是在混亂裡找到安頓自己的力量,
    因此致力於透過傾聽與陪伴,
    讓每個人都能看見自己值得被善待。

    文章: 2